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研究成果 解决方案 典型案例 研究成果

【专家论文】以课程建设为引擎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探讨

作者:王俊 发布时间:2021-11-11 阅读量:565

  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019年11月7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了《关于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通知》(教党〔2019〕49号)。《通知》从把握全会重大意义和核心要义、做好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工作、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等四个方面,要求教育系统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知》还从坚持和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抓治理的能力、提升教育管理效能、完善教育保障制度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要求和举措。至此,全国教育系统掀起了学习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高潮。

  谋划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行动路径和工作举措,是摆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提升应用型本科教育管理效能、完善应用型本科教育保障制度的重要课题,也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责任担当。

  一、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理解

  自上世纪80年代,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共识。2014年3月,教育部提出全国1200多所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中的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转变,并强调新升本院校全部举办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但由于普通本科高等教育向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转变是新生事物,需要一个较长的探索实践过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远不及本科教育的“双一流计划”和高职教育“双高计划”,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启动的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少之又少。一方面,除高等教育相对发达省份在“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下达时,单列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类型,大多数省份,还是针对所有本科院校采用“一纸文件”“一套标准”的“一锅焖”的方式部署“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在分配项目名额时,自然是向办学历史长和办学能力强的本科院校倾斜,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刚升本的院校只能拿到“少得可怜”的名额和建设经费;另一方面,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没有认识到国家要求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针对性和重要性,“不切实际”地幻想将自身建设成为“高大上”的传统本科院校,缺乏深入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与改革研究,无意之中模糊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如:学校将因缺乏高水平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支撑,也难以在教学评估获得较好的名次,导致家长和行业的不认可,就难以获得高质量发展,获批立项的省级以上纵向课题及资助经费将“少得可怜”;许多教师会失去参与省级教学项目研究的历练机会以及获得奖励并晋升高级职称的机会,长此以往,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逐步丧失,师资团队的教育教学能力得不到提升,更严重是教师信心的丧失,提升办学的活力难以激发。对学生而言,接受的仍是传统教育理念下的本科教育,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没有按照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求的标准落实,参加工作后可能面临“专业理论不够扎实,实践能力难以满足一线岗位需求”的尴尬局面。

  《通知》中提及的“提升教育管理效能、完善教育保障制度”,具体到应用型本科教育可以表述为“提升应用型本科教育管理效能、完善应用型本科教育保障制度”。如何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抓手在哪呢?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特点就是重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与学生上岗时生产一线所必需的生产能力和技术转化、推广、创新能力保持一致,区别于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专业研发能力。

  在申报本科专业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须对标教育部制订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9年7月,我和团队承担了智能建造专业的申报工作,查阅了同济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等高校智能建造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设置中就可以看出办学层次的差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时,专业课程名称和教学环节的名称保持不变,但定义内涵时差别是很大的,如果拿清华大学或同济大学等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标准去培养应用型本科的学生,结果可想而知:一是教材内容广度和深度不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情,学生学习非常吃力,造成学生厌学,不扎实完成学业;二是缺乏对学生满足行业企业一线所需生产实践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学生就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生产单位也不欢迎这样的学生。如果不及时调整成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就难以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也圆不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初心。

  那么,如何落实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有效路径就是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建设,以课程建设为引擎,全面实施包括课程建设整体规划、建设经费的筹措、师资的内培外引,校政校企及校校合作的教材或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建设所需硬件条件建设、课程建设的管理与服务能力的建设等等,达到从“提升应用型本科教育管理效能、完善应用型本科教育保障制度”等方面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二、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分析及课程建设的案例分享

  课程是指论证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所界定的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是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实施教学计划、大纲等诸多方面的总和。

  广义的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时,教师依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一) 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课程建设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且须长期坚持的工作,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课程建设是新时代立德树人、提升育人质量,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抓手。如: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开设军事理论和实践课程等等。

  第二,课程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是体现人才培养标准时所拟定最小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体系的建设单元。

  第三,课程建设是构建教学团队的依据,也是教学团队的工作任务。许多院校依据承担课程的不同,划分组建基层教学组织(团队)的依据(如土力学教研室、商务英语教学团队等等)。

  第四,课程建设实施和课程内涵构建是考核和评价学科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特色的最基本观测点。

  第五,课程建设是引进新教师评价其未来承担教学工作的评价指标。

  第六,课程建设必须满足新时代“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要求。这是《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的对新一轮“本科课程建设”的具体要求。

  显然,能否抓好课程建设,是直接影响到学校能否举办好专业、能否建设好学科、能否组建好师资团队、能否提升育人质量、能否办人民满意教育、能否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最基础性工作;也是用“课程建设”这件具体工作去关联基层教师与基层教学组织、基层教学组织与管理部门、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管理部门与管理部门、学校与学校、学校与行业企业、学校与政府等协同育人的极为复杂性的工作。

  加强课程建设是学校最基础的治学、治教和治校重要举措,是需要“持之以恒”“埋头苦干”提升课程团队教学能力和育人质量的“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工程。

  (二)课程建设的成功案例分享

  结合本人的工作经历,和大家分享一个课程建设案例。1991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某学校基层教研室从事教学工作,该教研室主要承担《水力学》课程的教学任务,教研室原有8位教师,其中1位毕业于清华大学、2位毕业于天津大学、5位毕业于武汉水利水电学院(后合并入武汉大学);有7位教师年长我20岁左右,最年轻的1位也年长我7岁。加入这样的课程教学团队,可想而知,我承受的压力有多大。教研室主任安排我同时听2位老教师的课,并辅导学生学习、批改作业,还需要提前一年备第二年的课,重要的章节需要反复试讲供老教师剖析,在讲台上要求完全脱稿授课。这些事都过去快30年了,但我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那时候没有办公电脑,教研室的木柜子里有师资团队研发的纸质卡片式的试题库、满足不同专业需要的纸质的试卷库,有满足课程教学和课程综合训练的大型实验室,与实验设备完全对应课程实验指导手册、实验报告,还有3名专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该团队课程建设处于全国同类学校的领先水平,当时就主编全国同类学校选用的课程教材、习题集、实验指导书和学生实验报告。虽然老师不断离休和退休,年轻教师不断补充,但该教研室注重高质量开展课程建设的优秀传统一直持续到今天,取得的成绩也令人刮目相看。2003年以来,该教研室有8位教师晋升教授,主持完成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3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完成几十项国内国际纵向横向科技服务项目,团队中有1人次担任过校级领导,7人次担任过学校中层领导,2名教师被其他院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1名教师获“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中原名师”“河南省模范教师”、2名教师获“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等学术或荣誉称号。

  2003年至2015年的十二年间,教育部围绕课程建设三次启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该团队主持的课程建设项目均获批立项,分享如下:

  第一,2003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作为先期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之一。我有幸成为张耀先教授主持的国家精品课程《水力学》教学团队的主要成员,这门课程有幸成为河南省第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也是河南省当年唯一一门获批的国家级精品课程(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都没有,可能没有申报)。这一成果是该课程团队老师职称晋升时“含金量”最高的支撑材料。也正是有这门课程的带头示范作用,该校相继13门课程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为该校后期申报多项国家级专项建设资金支持项目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依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等文件的精神要求,教育部启动了实施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2013年初,我和王勤香教授共同主持建设的《水力学》课程入选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课程为84学时。2013年10月完成课程建设任务,通过近三年建设应用推广,该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6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16〕54号)公布。该资源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习和参考资料,知识体系比较完整,依托“爱课程”网站平台,长期开放供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使用。该课程建设过程中,邀请全国近十所高校的青年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工作,客观上也为相关学校历练了一批80后课程师资。该成果同样也成为该课程团队所有老师职称晋升或各种学术荣誉申报时“含金量”最高的支撑材料。

  第三,2015年,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等文件的统一部署,教育主管部门在高等院校启动了本世纪第三轮围绕“课程建设”为核心的“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016年10月,我亦参加了王勤香教授主持的《水力分析与计算》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任务,本次课程建设和前两轮的建设有不同的要求,前两轮注重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而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注重教师和学生对资源的应用,要求建设的课程资源的上传发布和课程授课的进度保持一致,加上课程管理平台的升级,学生利用课程平台开展学习过程留痕和考核的手段逐步完善,2017年9月,我因工作调动,退出了课程团队,此时,该课程已运行两期,《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7〕40号)精神与要求,经专家评议及综合评定,该课程成功入围当年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之一。该课程团队中的王勤香教授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专注课程建设与改革,该课程团队三次承担“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课程建设项目,历经十二年,王勤香教授从课程建设参与教师成长为课程建设负责人,勤勤恳恳,硕果累累,先后获得“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中原名师”“河南省模范教师”“河南省高层次人才”“全国水利职教名师”等学术荣誉称号,是从人才培养工作基层和课程建设一线成长起来的劳动模范和专家名师,是值得广大基层教师学习的典范。

  从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高水平的课程建设不仅培养了一批享誉行业和全省的专家名师,也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优秀教学团队,同时也有力支撑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三、推进应用本科教育治理体系及能力建设之课程建设的八项举措

  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目标,以课程建设为引擎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是提升应用型本科教育管理效能、完善应用型本科教育保障制度的必由之路。课程建设是服务人才培养最为基础性的工作,办人民满意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就必须要高标准、高质量地开展满足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建设。我们不能把课程建设简单理解为任课教师完成上课任务,因为,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具体授课的老师未必参与其中。在多数情况下,授课教师在首次接受教学任务时,管理规范的院校,会有主管教学的院长或副院长或系主任或专业负责人或课程负责人或某位老教师,将课程授课的知识要点、能力要点、难点、教材的选定、教与学所需的参考资料等进行“一一交流和沟通”,任课教师依此制定授课计划、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授课过程,而这些“一一交流和沟通”的内容就是课程建设需要完成的最基本内容,一个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有十几门专业课程,每一门课都需要实施必要的课程建设,任务繁重,建议学校协调各类资源,实施以下八项举措:

  第一,定好“调子”。就是要做好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以某外省高校(2018年11月在广州会议结识)为例:该校2002年升本,2003年,学校以教育部评审国家级精品课程为契机,进行本科专业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2005年正式启动,当时学校有20个本科专业,每个专业按15门专业课统计,共300门专业课,考虑相近学科专业的所开设某些专业课相同或相近,全校按180门需建设专业课统计,但当时该师资力量数量不够,课程建设的能力不足,怎么办?该校进行了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2005年该校首批实施30门专业课的课程建设,五年完成180门课程建设任务。顶层设计的三个原则分别是:①专业全覆盖;②共享专业多的课程优先;③师资力量强的课程优先。制订原则的理由:①专业全覆盖:除了彰显公平外,也是要求所有的院系都必须做,要求把最能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作为必建课程,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开展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与特色,首批建设共20门;②共享专业多专业课程优先:体现受益面广和资源共享,首批建设共建设5门;③师资力量强的专业课程优先:可以要求快出成果、出好成果,首批建设共建设5门。首批建设的30门课程分为校级建设、校级培育和院级建设三个等级。建设的标准参照当时省级教学质量工程的课程建设标准实施,但将校企共建课程标准、共建师资队伍,生产一线案例进课程等内容作为评价课程建设的一级评价指标,这样的一级评价指标的设定,就是敦促团队在课程建设中积极探索和落实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和特色。在升本后十余年的建设过程中,该校成功获得多项省级和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立项,2019年底,该校土木工程学院就加快推进博士学位授权点培育学科建设邀请同济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全国13所985和211大学的教授学者到校,召开了学科规划和建设指导会,正是在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指导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勤恳工作,这所院校正用坚实脚步迈向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行列,该学校的做法应值得我们学校借鉴。

  第二,备好“银子”。学校根据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方案将每年所需建设经费优先列入专项预算,并要求按课程建设进度列支,既保障又敦促课程建设的实施。如果“银子”备足了,就能用资金的使用进度对在课程建设中“不作为”的课程负责人及院系领导问责。2013年,我在原单位负责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水力学》建设任务,财政部下拨10万元,原学校按要求配套10万元,20万建设经费到位,团队成员苦干三年,保障课程建设的质量,2016年5月,该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目前,随着课程建设的标准越来越高,课程展示的信息化程度高,展示的形式、展示的手段日益多样化,要求展示的课程信息越来越多,课程运行维护、师生互动的工作量越来越大,高标准高质量的课程建设是多人和“多工种”协同工作,自然不是某位课程任课教师个人独立承担的,可以说,高标准高质量的课程建设是完全独立于课程授课的另外一项更加复杂的工作任务,考虑物价和人工费上涨,参照其他高校课程建设投入的标准,对于校级课程建设项目,筹措经费10万元方能开工建设,并且,建设经费几乎全部都用于支付协同方制作课程视频这一项工作了,其实,对于应用型本科特色的课程建设还需要到行业企业的调研,生产案例转化课程资料等都是需要课程团队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实现,所以,备“银子”时,应考虑这些方面支出,这是对付出劳动的尊重,更是对敢于承担课程建设这项繁重工作教师的认可与褒奖。

  第三,扎好“场子”。就是要建设好课程建设软硬件支撑条件,是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的精神的具体体现,就是提升应用型本科教育管理效能、完善应用型本科教育保障制度。目前,对于高水平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建设,还没有成功经验可资借鉴,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开展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的工作,其工作难度和工作强度可想而知。因此,学校如何“提升课程建设管理效能、完善课程建设保障制度”呢?除前面论述的定好“调子”和备好“银子”外,还有几项建议如下:①变“管理监督”为“指导服务”。刚升本时,我们面对的许多问题都可能是新问题,在行使教学质量相关建设项目管理时,我们会常常问自己“我为什么不知道?”“我为什么没有见过?”,这是必然,因为教学质量相关建设项目极少,若实施“应用本科课程建设计划”,几十门课程同时建设,相关管理或教辅部门或许需要安排专门的科室或专人承担课程建设的“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为了赢得广大教职工的“信任、认可和肯定”,每位参与人员都会自主学习,每个部门都会优化管理制度,寻求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课程建设管理效能,努力为课程建设提供保障,这就在教职员工的本职工作中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要求。②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实施深度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是办好应用型大学的重要举措,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必由之路。落实高水平、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课程建设计划,离不开校企合作,也需要产教融合,学校应抓紧推进相关制度的建设,如:学校实施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相关制度。③加强相关硬件条件的建设。教学任务重,师资力量不足或师资能力不强是学校某些学院所面临的真实状况,为搞好课程建设,建议学校运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或大学生双创项目等方式,将“课程视频录制和制作工作室或加工厂”引进校园,一方面,“工作室或加工厂”可以作为相关专业师生产教融合的真实环境,更重要的是:承担课程建设的教师从授课讲台或办公室到课程视频录制和制作工作室或加工厂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降低了教师的时间成本,当几十门课程同时建设时,校园内建设“课程视频录制和制作工作室或加工厂”将成为必需,减少课程建设团队成员的劳顿,以提高工作效率。

  第四,拉好“圈子”。就是要按课程的建设要求组建好课程团队,除了合理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外,建议重点考虑以下因素:①对于相近学科共享的专业课,课程团队的成员的学习或研究方向应对各自的学科进行全覆盖,要熟知不同学科对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建设的不同要求;②邀请生产企业的专家和技术加入课程团队,保证生产一线最新且通用的技术等内若及时纳入课程建设;③加大课程团队对行业专家或教学名师的引进力度,提高课程建设质量;④加大课程团队教师校企交流,做到真实岗位锻炼,保障课程内容零距离对接一线规范和新工艺新技术,要通过校际交流,取人之长,提升质量。

  第五,选好“柱子”。要营造和鼓励青年教师勇于担当的氛围。我们常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对于新升本院校应该这样表达:“青年强,则学校强”,除内培外引外,要大胆启用青年教师担任课程建设负责人,建议将“双带头人”制度沿用到课程建设负责人的选拔,对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可以迅速提高的优秀青年教师委以重任。当然,要让这些青年教师专注在为学校快速和稳步发展的工作中去,对课程建设业绩突出的青年教师,学校应考虑在职称晋升,职位提拔方面予以优先。有许多青年教职工成家后,生养两个孩子,还需敬养爹娘,家庭经济负担比较重,但工作中兢兢业业、善于学习、善于积累、工作能力强、业务水平也很高,超额完成学校核定工作量之外的各项工作,学校或部门在年终奖分配时应拉开差距褒奖,既遵从了“按劳分配”的原则,也彰显了对勤恳工作态度的褒扬,从“顶层设计”努力打造“只要在学校勤勤恳恳干出了成绩,也能让家人过上幸福生活”的忘我奋斗的工作氛围,为更多实干、有能力的青年教师解决后顾之忧,全心身投入工作,踏踏实实为学校工作几十年,“青年强,则校强”就成了历史必然。

  第六,当好“梯子”。就是要充分发挥好老教师的作用。一方面,由于年龄的原因,老教师抗疲劳的能力已赶不上青年教师,但老教师在教育方法的运用、教材内容的处理、课堂节凑的把握、师生就专业问题的沟通技巧及对师风师德的坚守等方面仍然是青年教师的榜样。另一方面,当所建设的课程参与省级或国家级评审时,对职称结构和课程之外的成果也有要求,这也是老教师的优势。从坚守职业操守的角度要求,老教师也应该要求自己做好“传帮带”,为师资团队的建设当好“人梯”。对于我个人,只要青年教师踏踏实实干,我会竭力帮助他们,因为我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第七,写好“本子”。就是要编写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材。课程建设的成果之一就是能够编写好教材(或讲义),这两年在为学生选择教材时经常作难,与几位教研室主任交流,他们也给我介绍了他们选教材的方法,简单地概括为三种:①就高法,即选择像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一流高校组织编写和使用的本科教材,优点是内容更新及时、在高等院校有权威,都是学术大咖甚至院士主编的。②试选法,就是不知道那本教材合适,每学期选不同的教材用,最后看那本教材合适。③其他法,我在履行同行听课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还有不是利用上面两种方法选用教材,这里统称“其他法”。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序中有这样论述:“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意思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我们通常表达:存在即合理。之所以存在这样选择应用型本科教材的方法,客观原因就是现实中还没有适合该专业应用性本科的教材,或者说没有被应用本科院校公认的好教材。2019年6月30日,我校作为河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材建设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单位,组织召开了第三届河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材建设研讨会。会议对几年来河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材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及下一步应用型本科教材工作进行部署。编写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材已成为当务之急,也是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所依据的蓝本。

  第八,做好“集子”。就是要加强对课程建设等教学质量工作的宣传,这既体现了学校党委和学校行政对该项工作的有力领导,也是向社会各界宣传学校积极探索和努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和深入。以下用真实的例子说明宣传的重要性:自2011年10月至2018年4月,历时6年半,我所在的团队承担了原单位一项教育教学项目的研究,与该成果紧密联系的内容在原单位网站主页,被宣传了近40次,年均5次以上;内容被推送至河南教育厅官方网站10余次;在教育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等国家级和省级报刊均有宣传报道;在全国同类院校的校长联席会、中国-东盟教育周等国内国际会议上多次作为优秀案例展示。2018年上半年,团队在整理成果奖申报材料,将新闻媒体的宣传网页抓图、报刊扫描等资料整理成精美的“写真图集”。“集子”详实的从“政府推动”“学校重视”“社会认可”“推广应用”等视角反映成果的形成、应用推广的,真实可信,很幸运,成果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为原单位和河南省教育界赢得了荣誉。

  面对当前疫情,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育部部署600多所高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时,就大力推进满足应用型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及课程信息化建设,当前在全国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平台上,各学科类的主流应用型本科专业,每学期都可以找到3-5门共建共享课程,只要师生家中有网络,师生可以利用计算机和手机等互联网终端开展教学活动,降低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师生应对这类“突发事件”的难度。经过这次疫情,我们相信国家将进一步加强各层次各类别教育的网络课程建设,也将迎来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建设的明媚春天。

  上述内容是在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文件、借鉴外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做法、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而形成的浅见,离“天下之事,虑之贵详”的要求相差甚远,提出的“建议”也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之用,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指正!


  作者简介:王俊(1967.12-),男,二级教授,中共党员。